1954年9月15日,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的举行,标志着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建立。在这次会议上,人大代表建议制度应运而生。
六十多年来,代表建议制度随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发展完善、与时俱进,进入新的历史时期。
从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开始,代表建议制度在六十多年间经历了怎样的发展和演进?如今又有什么新变化新特征?一起来看!
最初的“提案”
★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期间,人大代表们就开始向大会提出建议。只是当时不叫建议,而叫“提案”。
★1957年之后的一段时间里,因受政治运动影响,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代表提案制度停滞不前。直到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中国发展迎来重大历史转折,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才重新焕发生机。
★1982年,代表提案制度再次出现变化。其中一个重要修改就是明确规定,全国人大代表可以依法提出议案或建议、批评和意见,不再采用大会提案的形式。
代表法制定
★1992年4月3日,七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通过了代表法,于当日公布实施,标志着包括建议制度在内的代表工作从此走上了有法可依的轨道。
★代表法的出台对人大代表职责作了明确规定,规范了代表们的行为,让代表知道该如何履职,代表可以提出意见和建议,但不能干预司法案件;人大代表要为人民群众说话、办事,但不能够谋私利,不能以人大代表名义干违法的事。
★随着代表法的深入人心,代表意识逐步提高,代表们越来越主动地了解社情民意,积极为人民谋福祉,为人民排忧解难,参与管理国家事务的能力不断增强。
★建议所反映的问题越来越多地受到中央高度重视,这大幅调动了代表提出建议的积极性,建议数量也因此开始逐年攀升。
六届全国人大时期的一共二千多件建议,到十届全国人大时期提高到六千多件,今年就十三届全国人代会收到建议七千多件,连续多年维持高位运行的态势。
建立重点督办建议制度
面对代表建议数量不断增加的现状,如何更好地办理代表建议,全国人大常委会建立起重点督办建议制度。
★2004年,十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结束后,全国人大常委会首次确定了8个方面的重点督办建议,要求有关承办单位重点办理。
★2005年,根据中央9号文件精神,全国人大常委会迅速制定了多个工作文件,其中包括《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议案处理办法》《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建议、批评和意见处理办法》等,推动代表建议制度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重点督办建议制度实施以来,全国人大常委会每年都会研究确定若干项重点督办建议,着重推动一些重大问题的解决。比如,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人民群众高度关注生态环境保护问题等,代表们都提出了大量建议。
新时代新要求
进入新时代,我国各项事业发展迈入新的历史时期,人民群众的民主法治意识愈来愈强,对代表履职、建议办理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这期间,代表建议办理工作呈现新的变化,一方面,代表们所提建议不仅数量庞大,而且质量越来越高,涉及的问题越来越深刻;另一方面,各承办单位对代表建议办理工作越来越重视,更加注重提高建议办理效率和质量。
★数据显示,十二届全国人大期间,代表们所提建议均在当年年内如期全部答复完毕,同时每年建议所提问题得到解决或计划逐步解决的数量占建议总数比例,也一直维持在比较高水平,几乎都达到80%以上。
★从办理结果来看,一大批富有建设性的代表建议,成为有关部门科学决策的重要参考。
★对代表建议进行快速反应、火速办理是新时代代表建议办理呈现的新变化,展现了“中国式民主”的活力,更加彰显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优越性。